黄冈在武汉有10万多的建筑工人!黄冈市副市长蒋国平自豪地告诉记者:省劳动厅现在已命名黄冈建筑工人“建筑鄂军”劳务品牌,而“团风建工”是这支“建筑鄂军”的急先锋。
“36只灰桶起家”
团风建筑业在武汉的壮大,可以说是黄冈劳务经济发展的缩影。位于大别山南麓,长江北岸的团风,是1996年5月黄冈撤地建市时成立的新县。团风县的湖北山河建工集团靠“36只灰桶起家”,从一个镇办企业壮大为如今资产过10亿的龙头企业,成为武汉建工市场的巨头之一。由“山河建工”带动全县建筑劳务输出,夯实了县域经济基础,成功地走出了一条“服务武汉―输出劳务―振兴团风”的兴县富民之路。
上个世纪末,团风建筑企业虽多,但均为三级以下资质的承包公司,块头小、资质低、效益差。县委、县政府适时决策“组建大集团、拓展大领域、主攻大市场、承揽大工程、带出大队伍、创建大产业”。
10年前,山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产值5000万元、利税百万元,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革后,企业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释放。1998年,团风依托山河建工,将县内19个小企业进行捆绑,扎排出海、主攻武汉,迅速占领了武汉的建筑市场,并在市政工程、建筑装饰、房地产开发、设备安装、科研设计、工程监理、建材工业等专业领域全面发展。
山河建工的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其他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。全县22家国有、集体建筑企业中,有19家企业完成改制,整体实力明显增强。近几年,山河集团等企业又先后在团风投资兴建模板厂、塑钢门窗等配套产业,使建筑业实现跨越发展,成为最早、最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产业。
转移劳动力2万余
为扶持山河集团等建工企业发展,黄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:在建筑业老板及职工子女入学、入托、农活帮扶、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,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;以特殊的保护制度,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、施工环境;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,帮助骨干企业每年融资8000万元到1亿元;在汉设立协调机构全程服务,帮助企业在武汉市场运作;政法部门对侵害建筑企业、建筑企业法人的案件优先侦破、优先处理,为企业排除后顾之忧。
以建筑业为依托,县有关部门加强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建设,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建筑技能和维权培训。教育、劳动、农业等部门还与山河集团等企业开办工程预决算、质量管理、规划设计、装潢等专业培训班200余期,培训农村劳动力2.5万人次,先后输送2万多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到山河集团就业,每年创造劳务收入5亿余元。今年初,县政府又组建“团风建工职业培训学校”,每年可培训建筑技术人员5000人―6000人。通过这些措施,一大批原来犁田打耙的“泥腿子”,变成了手执钢尺、眼看图纸的建筑技工。
目前,团风共有建筑施工企业22家,其中一级总承包公司1家、二级总承包公司4家,三级总承包公司9家、专业分包公司4家、劳务承包公司7家,每年输出的劳务人员达到4.5万人。2005年,建筑企业在团风纳税4000多万元,其中山河建工创产值22亿元,纳税2000万元,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。